English

国企搏击市场经济大潮

1998-06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李向军 余长安 我有话说

记者在重庆市采访国有企业,深深感到,在这个国有经济占很高比重的老工业基地,正在进行一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。任务虽然艰巨,困难虽然很多,但透视重庆几个成功的典型,人们欣喜地看到了国企改革的希望。

涪陵的胆识:建立经营者机制

自“八五”以来,涪陵市工业经济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,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0%以上,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平均为93.6。这其中,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。一批几年前的亏损大户或濒临倒闭的企业,现已发展成为利税大户。涪陵搞好国企的诀窍,在于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机制。

能人可以救活企业,庸人也可以毁掉企业。纵观涪陵的重点发展战略,他们的气魄与胆识很大部分都体现在建立经营者的机制上——选拔、考核、激励、约束、淘汰。他们严格把好企业经营者选配关。各重点企业的厂长经理由有关部门从企业、机关、事业单位不拘一格精心挑选,再由组织部门考核任命。去年,从党政机关选择了28名年轻干部,经培训后充实到了重点企业工作。为了用好企业家资源,涪陵激励与约束并举,让企业家“政治上得荣誉,经济上得实惠”。从1994年开始,涪陵设立市长奖励基金,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实行重奖。根据经营业绩按档次奖励,最低3万元,上不封顶,奖励当年兑现70%,其余30%作风险抵押金。5年间,重奖企业家约30人次,奖金总额超过200万元。

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,重点企业的厂长经理要就企业的经营收入、实现利税、资产保值及技术改造投入等内容与市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,由经贸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考核。内容包括经营战略、基础管理、现场管理、专业管理、党建及政治思想工作6个方面,企业家获奖名单在考核的基础上提出。如果企业经营业绩下降,从他们头一年奖金中扣出的30%风险抵押金将不再补发而上缴财政。业绩连续下降的厂长经理将被免职。

几年来,涪陵国有重点企业没有出现企业家流失和“落马”现象,一批企业家的名字与企业的辉煌连在了一起:吴运禄——使涪陵卷烟厂从亏损大户一跃而成为利税大户,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同行业第13位;白礼西——将涪陵制药厂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太极集团;薛同建——创建出一个现代化的建陶企业。

“庆铃”的经验:掌握市场规律

今年4月14日,江泽民总书记来到重庆庆铃汽车公司。在车间里,在隆隆的机器旁,江总书记与一线工人亲切交谈,向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。当他得知企业实行股份制后,拿到的钱没有乱花,而是用来搞技术改造、开发新产品,同时强化内部管理,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加时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他说,庆铃的发展说明,按照中央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,大胆探索,扎实工作,国有企业改革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
庆铃是从一家老国有企业起步的,如今已转制成为国有控股的海外上市国际化企业,全球许多著名战略投资者成了庆铃的股东。庆铃的产品四次获国家质量统检第一名。1997年庆铃的经济效益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二位,与1991年相比,总资产增长6倍,达88亿元,净资产增长12倍,达40亿元。庆铃的经验是:掌握市场规律,实现持续发展。

庆铃最初生产“山城”牌汽车,后又仿制“解放”和“东风”,是行业的落后者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他们认识到:跟在别人后面爬不行,与别人保持平行也不行,要创造自己的优势,成为先行者。

在“七五”期间,由于市场“缺重少轻”,全国众多厂家蜂拥而上投资低、中档水平的轻型车。庆铃人分析,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然形成低层面市场的过剩供给,应迅速开拓立体结构中的高层面市场。因此,他们没有追潮赶风,而是引进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日本五十铃N系列商用车投放市场,与竞争者的产品档次拉开了距离,培育出了一个新的消费层面。此后,庆铃人又在琢磨,当满足商品基本性能后,用户的消费口味悄然提升,必将对车的舒适性和外观提出新的要求。于是,他们决策发展五十铃N系列新款100P车。经过3年多努力,新款车投放市场后,庆铃的市场份额迅速增长。当有的厂家追随模仿生产100P车时,庆铃人没有陶醉于现有优势,而是继续寻找和培育新的市场。他们看到皮卡轿货车是一种既具载货功能且乘坐舒适的产品,潜力极大。于是决策,用低于竞争者价格的同档产品去拓展皮卡车消费市场,并立即进行五十铃最新款式皮卡车换型。1997年庆铃的销售额已占全国皮卡车市场份额的50%,新款皮卡车也已完成换型准备。同时,庆铃又展开了系列变形车的开发。

庆铃在6年间完成了N、T两大系列换型和多功能车的开发,培育出3个高层面的市场,平均不到3年就推出一轮新产品。庆铃研究和把握了市场规律,制定出正确决策,跳跃发展,后来居上,得到了市场的回报。

“兆峰”的精神:让CHINA再辉煌

“CHINA”是中国,也是陶瓷。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陶瓷出口国。但是,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,一些发达国家的陶瓷品悄悄地赶上和超过了我们。

谁也想不到,“让CHINA再辉煌”这句口号,竟出自一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重庆兆峰陶瓷有限公司。公司的前身重庆瓷厂始建于1958年,到90年代初,还在使用20年代水平的简单机械和砖砌隧道窑进行生产,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排在同行业1000名之后,固定资产净值仅为250万元,到1991年已累计亏损1060万元,资不抵债,濒临破产。

面对重重困难,是两眼向上等靠要,还是靠自己振奋精神拼死一搏,靠改革起死回生?公司团结全体员工,确立了“从1000名到第一名,从特困企业到现代企业”的发展战略,“让CHINA再辉煌”成为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。在1991年全国陶瓷行业改组改造项目的招标中,公司以“采用高新技术,改造传统行业,发展高档陶瓷”一举中标。

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分析,公司将市场定位在国内高档瓷、国际中高档瓷市场上。产品质量要求达到“白如玉,声如磬,明如镜”。技术装备做到高技术、高起点、一步到位,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技术,使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同德国高科技的技术装备有机结合起来。他们排除种种阻力和干扰,打破“近亲繁殖”的格局,从江西、湖南、山东引进专门人才。公司过去仅有两名大学生、十余名中专生,今天已拥有400名大中专技术人才,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专家和能工巧匠。

“兆峰”如愿以偿。产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,是我国同行业中第一个获得国际权威机构“SGS”颁发的产品质量认证证书、通过美国食品药物检验局“FDA”标准和“ISO9001”认证的企业。在全国消费者协会对高档陶瓷的跟踪调查中,兆峰陶瓷产品被确认为“销量第一名、市场占有率第一名、市场覆盖率第一名、品牌知名度AAA级、质量满意度AAA级、消费者满意度AAA级、品牌影响度AA级”。兆峰产品已从农村走向城市,从重庆走向国际市场,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。1997年人均创利税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。公司原下岗工人全部得到安置,还新增就业1000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